今天的主角,咱们说说南京银行。
话说南京银行在古都南京,那绝对是相当牛掰的存在。别的先不说,人家给出的薪酬,绝对会让金融口那些被降薪裁员的牛马眼馋得流出哈喇子。
查了下公开信息,2023年南京银行的人均薪酬是56.12万,据说是排在银行中最高的。2022年南京银行平均薪酬是58.55万元,在行业中屈居第二,据说仅次于某信。
2023年,南京银行共有9名董监高薪酬超200万,薪酬排名最高的是副行长宋清松,大概是231万元。其他3位副行长周文凯、江志纯、陈晓江大概都在223万附近。
就是说,上述几名高管的薪酬大概是全行平均薪酬的4倍,是普通牛马的多少倍,我就不清楚了。至于高还是不高,合适不合适,大家可以在后台留言议一议。
在一旁眼馋的兄弟们,现在年过月尽,赶紧先把简历投起来再说。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就在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南京银行迫不及待地放出了一颗“卫星”,发了2024年业绩快报,给大伙儿报了个大大的惊喜!
为什么说是惊喜呢?咱们来看两个数据:
2024年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突破了500亿大关,准确数字是502.71亿,同比增长11.32%。
而归母净利润则突破了200亿,准确数字是201.77亿,同比增长9.05%。
对上面这两数据不太敏感的人,可能会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接着往下看。
话说南京银行,从2018到2022年这5年间,营业收入每年都是以几十亿这种数量级的速度往前冲,归母净利润也是以每年十多亿甚至接近30亿的力度往上猛涨。
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这5年下来,平均增速都在10%以上,那是相当吓人。
但到了2023年,突然哑火了。
这一年,南京银行的营业收入只是刚过451亿,只比2022年增长了1.24%,而归母净利润也只有185亿,只比上一年增长了可怜的0.51%。
所以,南京银行2024年营收突破500亿,归母净利润突破200亿,两项数据增幅都接近10%。
说“胡汉山又回来了 ”这个比喻不恰当,但说南京银行霸气回归应该是恰当的。
所以我说,南京银行这次是放了“卫星”,意思就在这儿。
为啥南京银行2023年萎靡不振,2024年又突然雄起呢?其中原因很多,等回头南京银行2024全年业绩财报发布之后,再给大家详细解读。
今天只说一个可能的因素,我称之为领导“换届红”或者“开门红”。
一个公司,新的老大上来,总得有拿得出手的新作为新业绩。通常这个时候,公司财务部门也心领神会,懂得配合新领导上任,通过技术处理,让财报业绩看起来更好,更红。
具体到银行,就是通过拨备调节利润,需要做高利润的时候,可以人为调低拨备覆盖率释放更多利润,反之则进行相反操作。
说好听点,这叫平滑利润 , 说难听点就是人为粉饰报表。
这其实是资本市场一种不值得提倡的陋习,因为它违背了上市公司财务政策不稳定的原则,也是对投资者和股东的不尊重。
我在上篇文章《江苏银行,改改对开门红的执念吧》中专门描述过这种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同是江苏本地的头部城商行,在股市热度很高,堪称网红上市银行。 两家银行,都在一年多前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更换了董事长。
只是南京银行新上位的董事长谢宁,更年轻,1976生人,今年还不到50岁。谢少帅之前长期在人民银行江苏分行,官至人民银行江苏分行副行长,2023年底空降至南京银行,出任董事长至今刚满一年。
对年轻的谢宁来说,南京银行2024年年报是他掌舵后的首个完整年报,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谢宁而言,2024年的南京银行财报,当然是越红越好。
所以,谢少帅需要这个“卫星”。
至于谢少帅需要的这颗“卫星”或者“开门红”,真正的成色究竟怎么样,有没有水分,有多大水分,因为完整年报还没有发布,现在下判断还为时过早,且待到时在说。
更有嚼头的是,从目前公布的业绩数据看,南京银行这个牛气冲天的业绩,主要靠的居然还不是吃利息。
大家知道,所有的银行,做的都是拉储放贷的生意,由于放贷的利息远比存款的利息高,银行主要就靠吃这中间的利息差来赚钱。
但除了吃利息差,银行还有很多其他创收赚钱的门道。比如卖理财产品赚佣金,自己投资基金,投资债券, 相当于老百姓炒股,银行也炒基炒债。
只是对大多数银行而言,最主要的还是靠吃利息这碗饭求生赚钱,很多银行,利息收入占到了全部营业收入的7成以上。
但南京银行却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它的营业收入,大头居然不是利息收入。
去年上半年,南京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大概是134亿,在其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达到了 51.13%。
南京银行的绝活,主要靠的就是债券投资。
这里面,银行的报表里有一个专业词汇,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用大白话可以理解为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银行各种资产价值变动带来的得利或损失。
这些年,在银行整体降息的大背景下,国内债市兴起了一股大牛市。
去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暴涨了 近5倍,井喷式爆发,南京银行这波究竟赚了多少,到时看完整年报就知道了。
但是呢,债券投资背离了银行存贷主业,偏离正道,国家并不鼓励。因为脱实向虚,资金空转,与政府强调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线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风险巨大。跟炒股类似,银行炒债赚的钱也是纸面财富,今天涨明天跌,赚的钱没有落袋,一旦债券牛市终结,风险就大得去了。
这些年,经常有人质疑,南京银行“靠投资收益美化财报”,“炒债模式”不可持续。
所以,上面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热衷“炒债”深恶痛绝,央行还多次亲自发声予以警告。
去年8月,江苏省内的4家农商行,就是大家俗称的“炒债四小龙”——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农村商业银行,因为涉嫌违规“炒债” ,还被启动调查。
最后说说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南京银行对自己的员工大气,对江苏本地的企业也是"慷慨解囊"。
这些年,江苏本地的几家巨头三胞、雨润、丰盛、苏宁等纷纷陷入债务危机,南京银行及时充当 “救火队员”,给雨润授信50亿,帮苏宁承接资产,还牵头给三胞贷款救火,有人说给三胞贷了几十亿,还有人说贷了几百亿。
对这些出险企业,南京银行具体“折”进去了多少?因为银行报表对具体贷款客户信息不公开,吃瓜群众不知道,但不代表不担心。
此前,有投资人曾直接发飙:“南京银行牵头三胞债委会好几年了,如今三胞债务未能化解,南京银行贷款给三胞的钱,会不会打水漂,财务上是否计提坏账准备?”
南京银行的回答也算实诚,不绕弯子:“针对三胞债务,公司按照稳健审慎原则,已足额计提减值准备。”
大白话翻译一下大概是:认赔了股票操盘时间,赔了多少,不告诉你,反正已经当坏账充分计提了。